建构语言能力 传承中华文化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作为一所双语学校,上海金山杭州湾双语学校的教育团队始终围绕着由创始人唐盛昌先生提出的核心教育理念——“中国核、世界流”开展教育教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杭校的语文教学在完成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实施弱应试背景下体现语文学科本源的教学,更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核”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贯彻在语文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其中我们又尤其关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01

写对字、写好字、用对字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大地也孕育出不同的民族与文化,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和交际工具,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灵魂。

在小学,学生们在做日常的抄写作业时一笔一划写下的汉字,使所有语文老师赏心悦目。当然,其中也一定会有“小蛀虫”。化身啄木鸟的语文老师会及时圈出这些错别字,提醒学生们尽快修改。

小学刚入学的小朋友虽然认识的汉字不多,但他们都乐于识字,为什么呢?秘密就在于我们有趣的识字活动。在上学期的中华文化周中,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用图画的形式创作展示了自己姓名中汉字的含义。这一活动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写对了字,同时深入了解了自己名字背后文化内涵。

有趣的汉字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们能写对字,更希望他们能写好字。在去年的快乐活动日上,学生们横平竖直认真临摹古诗的样子给每一位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更重要的是用对字。在小学,每一个年级都有各自的年级作品集。学生的作文通过提纲、初稿、正式稿、誊写稿的步骤,形成优秀写作作品,最终以手抄稿形式选入作品集。

从提纲到誊写稿,学生在各自的语文老师指导下,通过写作的方式真正学会用对字,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02

从字词到句段,从句段到篇章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分水岭,如果说低年级是“学习阅读”,那么这个阶段学生们已经可以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了,仅仅用对字肯定无法满足学生们如海绵一般的学习能力,所以从段至篇的阅读尤其重要。

学生们一进入三年级,丰富的阅读活动就接踵而至。比如“作家周”中,通过阅读主题作家的系列作品,学生们深入了解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在积累好词好句的同时,更是对思想情操的浸润与陶冶。学生们之间会互相分享着有趣文字,你读我听,你听我读,时而不约而同地咧开嘴,像发现什么宝藏似的笑起来……

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通过阅读形成具有思考的个性化表达非常重要。

杭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也特别重视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丰富多彩的多主题随笔剪报、单元内容拓展活动、整本书阅读活动、大型文化活动……优秀的学生活动成果会被及时地张贴展览,学生们乐在其中,学有所得。

配合课内教学的拓展活动是我们的特色。在四年级,学生们在课堂上欣赏秦文君作品《男生贾里》,课外阅读秦文君小说,精心制作了作家作品介绍海报;在六年级,我们有学生们自己创作的涂色的花脸、吃货小报和二十四节气介绍海报;在七年级,“鲁迅的AB面”让学生们重新介绍了既熟系又陌生的文豪鲁迅,而动物研究小报则是让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作为“铲屎官”的“酸甜苦辣”日常;在八年级,学生们选择了喜欢的名人,精心设计了相应的人物小传;在九年级,高年级学生针对《项羽本纪》的创作和再创作惊艳了全校师生。

从字词到句段,从句段到篇章,我们的学生不只能够完成基本的语言建构,更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逐步深化,也为“文化传承与理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知来处、明去处

我们希望学生知来处、明去处,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比较中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充分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教授古诗古词的平仄押韵、文言文现代文的字词疏通,更注重挖掘每一首诗、每一篇古文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课文《花脸》,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自己去查阅京剧花脸的分类与含义;通过古诗《秋思》,家书这一几乎已经消失的传统再次走进了学生们的内心;通过古文《伯牙鼓琴》,学生们也开始向往高山流水遇知音。

除了日常教学,在诸如中华文化周的大型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传统文化的浮光掠影。音乐课有民乐秀,美术课有烧陶器、作画像。小学的体育课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会接触到富有历史感的传统体育趣味运动:趣味投沙包、滚铁环、跳房子、蹴鞠,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初中的课间活动时间,棋艺、华容道、九连环、孔明锁等古老的益智游戏,充实校园生活,锻炼空间思维。

蹴鞠

趣味投沙包

在有趣的课程之余,各年级还会以对应的朝代为主题,制作年级文化墙和班级文化墙。全校师生也在盛装日上完成一次穿越,每个人都穿上了各自对应朝代的中国古装。

在小学,学生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了《我了解的朝代文化》主题海报,内容涵盖了历朝历代人物、服饰、钱币和工艺品,内容繁多,创意十足。美术课上完成的窗花、瓦当、团扇、剪纸,风格迥异,美不胜收,也成为小学部走廊中独特的风景线。

六年级的学生们与老师一起以战国七雄中的一个国家为主题进行装饰,设计疆域版图与名人画像简介;七年级与八年级分别以竹林七贤与宋代词人为主题,配以人物生平、诗文作品以装饰班级;九年级则契合宋代市集特点,以各色店铺(如粮店、酒馆、驿站等)为班级主题进行布置,并为其设计宣传语和招牌。

行走于每一幢教学楼,进入到每一间教室,每一个精巧的装饰与设计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故事。古色古香的氛围,加之穿梭在其中的学生们一张张明艳的笑脸,别具明朗、清新的情趣。

戏剧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文化节活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王》剧目中一个身赴虎穴,舍生取义的壮士的慷慨悲歌。“越名教而任自然”,弹琴、咏诗、长啸,饮酒,《竹林七贤》剧目中各位名士的才高八斗,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率性而为,至今依然令人向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从《包公审驴》剧目里,我们看到了铁面无私、公正严明是包公一生的精神写照。“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郑和下西洋》剧目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通过航海与其他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汇与互动。

漫长的岁月中,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历史的夜空中,或晶莹剔透、或洁白无暇、或饱满丰润,或五光十色。在杭校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中,学生们在建构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维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极大地提升中华民族和文化自豪感。我们相信,学生们将来一定会承担起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学在杭校,我们知来处,亦明去处。我们是真正“出得去、回得来”的新时代中国学生。

文|邵雯雯  

图|上海杭州湾双语学校

编辑|曹琳 吕佳玉